【课程思政】“软件技术基础”:工科课程的思政育人之道
有这样一堂课,老师从不点名但场场爆满;同学们不玩手机、不打瞌睡,还纷纷争抢前排座位;课堂总是笑声连连、互动热烈,甚至每次下课铃声响起时还会伴随热烈掌声……这并非大咖讲座或名家讲坛,这正是“软件技术基础”的上课实况。
是什么神仙课程、是怎样有魅力的老师,能演绎出如此人气爆表的课堂?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近了课程主讲、航空航天学院刘民岷副教授,听他将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之道娓娓道来。
刘民岷
结缘三尺讲台,注重充电夯实教师内功
“软件技术基础”是面向我校工科非计算机专业大一、大二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内容涵盖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软件工程、数据库等,旨在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软件解决相关专业领域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刘民岷说,自己与教师这个职业的结缘,还颇具戏剧色彩。本科学机械的他坦言自己少年懵懂,进了大学才发现自己对机械没有多大兴趣,反而对计算机痴迷不已。
“那时还是386的世界,连Windows操作系统都没有”,整个大学阶段,只要涉及到计算机的课程,刘民岷都是班里的NO.1,成为名副其实的“电脑高手”。本科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信息产业部电子十一院工作,尽管单位福利很好,但深入思考后,刘民岷还是决定辞去众人眼中的“铁饭碗”,为心中的追求奔赴下一站赛场,经过慎重比较,他选择了报考电子科大的研究生。
认真备考的他当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那个年代正是计算机特别热的时候,报考人数非常多,为实现自己多年的理想,刘民岷壮起胆子拜访了当时分管研究生工作的副校长聂在平教授,倾听了聂教授对“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的建议,最终顺利完成硕士阶段的深造,并在毕业后留校任教,从此结缘三尺讲台。
IBM AIX认证专家,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访问学者,电子科技大学优秀主讲教师、核心课程教学骨干、本科教学优秀奖获得者、第八届教学成果奖获得者、2019年教学改革创新示范奖获得者……多年执着的教学生涯后,刘民岷的身后,留下了一串踏实的成绩清单。
在刘民岷看来,教师个体素质提升、做好知识储备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事实上,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课程组每一位老师都将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作为对自身的硬要求,除积极投入、认真思考、精心备课外,还对专业课程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进行了主动学习和深度剖析,并持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孜孜追踪本学科领域的前沿技术。
只有让自己拥有满满的“一桶水”,才能有效给到学生“一杯水”,刘民岷说,要在课堂中做到不照本宣科,就反逼教师自己不断学习充电,并自觉将知识传授放到课程思政的视域下,才能将高等教育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巧挖思政元素,提升工科课程育人内涵
“软件技术基础”课程虽然从内容上看比较偏技术,但经过对课程的深入剖析,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朱叶副教授的内容设计及辅导下,课程组结合本课程的特点深入思考,巧妙挖掘了爱国主义及文化自信、责任担当、法律意识及开拓创新的工匠精神等方面的思政元素,以自身的教学实践证明,工科课程同样也能实现思政教育的润物无声。
“中国春秋时期的‘算筹’是世界上最早的计算工具,起源于北宋的珠算盘纵使在计算机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没有被抛弃,在一些国家和一些领域仍发挥着作用……”通过介绍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发展历程,刘民岷将“算筹”、珠算盘等同学们曾熟知的工具进行再介绍,让大家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如此精妙先进,充分激发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自然地将文化自信及爱国主义融入课堂之中。
围绕“我国计算机的研制和生产起步于什么时候?”刘民岷引导学子了解到中国科技工作者早在1956 年就开展了计算机的研制和生产,并在不懈努力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的计算机产业。
“从原来中国大型机无一上榜,到2016年开始中国的天河1计算机、天河2号以及神威太湖之光计算机持续占据全球计算速度最快计算机榜首,尤其是神威计算机采用自主生产的计算核心,创造了历史。” 当堂课下来,同学们对全球大型计算领域TOP500榜单的变化印象深刻,纷纷为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奋斗付出点赞,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在课程的“操作系统及软件工程”部分,刘民岷从软件开源及盗版问题出发,结合软件项目开源(以 Linux 项目为例),探讨开源项目的发展模式、存在的困境及对社会的贡献;从盗版问题又延伸出对法律意识、知识产权保护等的探究。
在颇具新意的小组项目部分,刘民岷仅提出框架性的要求,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利用所学的操作系统、数据结构、软件工程和数据库知识,自行设计实现一个题库管理系统,训练同学们自主完成软件系统功能需求分析、设计、编码实现和测试的能力。
“2016年我们就按照项目驱动的模式进行课程设计,经过贯穿整个课程始终的实施后,看到学生的自主学习、吃苦耐劳、科研创新、团队合作能力和开拓创新的工匠精神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这也是我们想要优化的教学目标”,刘民岷欣慰地说。
改革传统教法,打造“三位一体”翻转新课堂
教学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老师上课富有激情,善于引导同学们独立思考,充分发挥了小班研讨的作用;课程讲授注重与实践和当代技术的结合,思路清晰、重点突出;通过课程的学习,不仅加深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还提升了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和鉴赏能力……
每学期末,对课程的文字评教栏下面,总会有学生打出一连串的“好”,这些点赞背后,是课程组为实现“课程思政”教育过程的科学化、规范化建设作出的不懈努力。
“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遵循“以学为主、以教为辅”的核心,课程组以小班研讨的模式,开展“课堂教学+SPOC+慕课堂”三位一体线下混合模式的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思政教学入脑入心。
2019年,“软件技术基础”课程就已经在中国大学慕课上线,选课人数逾九千。课程组同步对MOOC资源进行了课程思政建设,扩大了受众范围,不仅影响在校大学生,也辐射到数量更为广大的社会学习者。
课程按照SPOC模式组织校内学生按照小班研讨模式进行学习,在小班研讨之前,学生们需要通过 SPOC学习相关知识,在视频资料中,课程组还有意识地安排了思政元素的内容,同学们观看后进行讨论,深刻挖掘其中的内涵,自发进行思政讨论,实现了思政教学的翻转。
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个人发言、小组研讨和分组项目等多种形式构成了别具一格的课堂,课后,学生们还可利用SPOC平台的单元测试和单元作业来巩固所学知识,“SPOC 线上平台充当了课前学习和课后知识巩固的角色”,同学们这样表示。
而利用慕课堂可以收集教学过程中师生交互活动相关数据的功能,为授课教师进行教学分析、有针对性改进教学活动提供了便捷。
此外,课程还构建了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学生的平时成绩由研讨、报告文档、SPOC单元作业、SPOC单元测试成绩及最终小组项目五部分构成,期末考试成绩只占30%,平时成绩占 70%,增加非标准化试题,避免学生刷题应付,并灵活纳入思政内容的考核,注重考察学生的知识运用和创新思维能力。
“力争将思政教育深刻地融会贯通到课程的各个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喜闻乐见、主动吸收,切实为祖国建设和发展培养出德才兼备、正能量满满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们一直要努力的方向和目标”,致力于当好“教书匠”的刘民岷微笑着说。
文:新华网
作者:罗莎
编辑:陈伟
- END -
本期主编 | 符劲轩
尽情分享朋友圈 | 转载联系小编授权 | 诚挚欢迎留言投稿
成电微教务 | 用心服务
学习 | 分享 | 阅读 | 交流
转载自航空航天学院官方微信“翱翔天空”
- END -
本期主编 | 朱津乐
尽情分享朋友圈 | 转载联系小编授权 | 诚挚欢迎留言投稿
成电微教务 | 用心服务
学习 | 分享 | 阅读 | 交流